德系“百日降价”,做最清醒的合资车企? | 漫长的淡季②
懂车帝 2023-08-17 11:47:09

-“你们店里有那款不到17万的途观L?”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你说的是哪款?官方的还是哪家抖音的?”

在广州一家上汽大众4S店里,我就差把显示“仅限8月 途观L 2023款 16.99万起 ”的海报截图手机,晾在店员眼前,他才恍然大悟。

-“哦哈哈,现在途观L的优惠方案很多,你说的那款车店里只有一台,还在运输途中。其他配置优惠也不错啊。”

从2023年开始,上汽大众每月都会阵对不同主销车型采取积极的营销策略,早在今年4月份,上汽大众就官宣“37亿补贴市场”;来到7月,ID.3最高降幅3.7万,限量7000辆;而踏入8月,上汽大众刚宣布1.5T的2023款途观L下调至16.99万元,新车朗逸XR,限时下调2万后起售价7.99万元,“途”字辈等9款SUV,也同时放出了降价信息。

限时对ID.3“以价换量”理解,毕竟今年纯电小车竞争非常激烈,而ID.3用7月同比翻4番的成绩,为ID.系列扩宽终端受众,打下不错的基础。而在自己主销的燃油车,淡季中德系推进姿态,也比其他车系进取得多,确实一时让人费解,不过结合上半年车市数据,德系这一招立竿见影,是日、美、韩、法系等车系中,市场份额跌幅最少的。尤其在紧凑轿车、紧凑五座SUV两大合资基盘中,德系车做到多让利一点给市场,保持体量的核心竞争力,这对维持产能和推动供应链意义巨大,不失为稳韧渡过“漫长冬季”的成熟做法

市场保持核心竞争力

事实证明,燃油、纯电两头“主动出击”的策略行之有效。我们通走访发现,即使在对日系品牌相对友好的广州,南北大众热门燃油车的优惠,也在相对平缓区间,供求关系依然主导一切。只不过价格整体趋势下探了些,以前升级或加装的配置,都含在包牌价,或者要用积分去兑换,现在直接换成现金优惠。

所以对比起主动让利,车还卖不出去的韩美系,德系还能靠把价格往下一压,牺牲点利润就能把应有的市场份额保住,无疑是多年品牌沉淀起的作用。今年7月,主流合资品牌的市占率持续下降,零售总销量59万辆,同比下降28%,环比下降11%。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额20.8%,同比下降0.8%,日系品牌份额15.8%,同比下降5%。更为糟糕的是,一直是合资腹地的10-25万细分市场下滑严重,合资轿车降幅达14.8%,而主流合资SUV,降幅也高达7.2%,但途观L、朗逸的终端销量,都保持去年同期的体量。市场逆风如此,又叠加产品小年,南北大众能跑赢大环境,实属不易。

在燃油时代,德、日系作为市场两个最大份额的合资派系,因为产品迭代周期不同,而出现此消彼长的交替式领先,是很常见的现象,合资市场份额也从未试过如此下滑,谁家销量一时下降,最终会因沉淀的品牌价值补回来。“神车”卡罗拉和朗逸、帕萨特和雅阁,都出现过交替上涨的情况。但随着新能源对燃油车的逐步替代,终端消费观念发生变化,德日合资品牌传统的研发、产品和渠道策略渐渐跟不上市场节奏,10-20万区间,不少流向同价位的中国新能源品牌,而30万左右的合资旗舰市场,则被更智能、更豪华的高端新势力截留

所以说德系品牌上半年做得最对的事,抛弃了合资品牌普遍存在的保守观念和固化思维,敢于对自己的产品、营销方式再到渠道制定灵活的打法,当然这种进取最直接被人感知“降价”;但面对依旧占市场7成的燃油车基盘,开拓下沉市场购买力,成长起来的体量也不容忽视。“杀回10万内”的朗逸XR、斯柯达速派打到“13.19万德系B级车”,就是要挖掘多线城市的需求,来夯实上汽大众的燃油基盘,还加上残值置换政策,二手车等业务,做燃油车市场的长期主义者。

当然,我们也看到南北大众ID.销量与自主品牌有一定差距,尤其是ID.4与ID.6的体量,要远小于同级自主品牌或新势力车型;诚然,合资品牌在燃油车扎根,转型的包袱就越重,过去燃油车讲究“研-产-供-销-服”,而新能源车的玩法是以软件推动硬件,市场推动研发,这半年南北大众在产品、 营销、服务端向新能源快速转型,第一步,在销售和服务上主动贴合市场,ID.3单月破万就证明,合资有能力造就新能源“爆款”;第二步是在研发、供应链作出长远的规划,也许有人说大众与小鹏合作的两款电动车,离投产很远,不过ID.7下半年要提前上市是事实,大众在新能源整车、电池、芯片、高阶驾驶和智能软件上形成产业链的强布局,也是事实。

BBA为德系品牌加成

相对拼命卖车保存体量的南北大众,BBA+P等德系豪华品牌,上半年的情况要好一些,其中宝马坐稳了中国车市豪华品牌销冠,奥迪得到史上中国市场第二好的上半年成绩,但4家的增速,明显慢于整体豪华车市场整体均值11.8%。

但因为BBA的贡献,让德系品牌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一直稳定在23%,如果说电动化盈利太遥远,那么BBA,是如今德系能在中国市场,保持品牌形象和利润的“发动机”

广州终端的情况足以印证这一点,BBA的传统燃油车,特别是奔驰、宝马,没有被高端新势力的“价格战”拖下水:

奔驰在6月份上市的GLC L无优惠,C级260运动版37万落地,就算明年换代的E级,高配车型也要50-52万落地;而宝马方面,3系运动版34万,而X3的高配也要43万落地。至于奥迪A3、A6L比去年同期优惠有所扩大,但主要影响的不是价格战,而是去年芯片供给短缺的缺货问题,得到逐步改善。

而正因为行情的客观,最真实反映市场对BBA纯电车型的接受情况。这半年除了宝马公布在华新能源销量,热销榜单上也并从未出现过BBA的身影,可见电动板块未真正成长起来。今年上半年,中国30万元及以上车型销量同比增速为32%,换句话说,30万以上的增量市场,BBA被高端新能源品牌截流不少

奔驰EQE轿车指导价50万,如今40万就能落地,而宝马i3一直维持25万落地,宝马ix3也在31-32万区间。甚至乎现在拿24万,就可以开走一台低配奥迪Q4 e-tron,不仅比同是紧凑级Q3便宜,而且比后者的2.0T版本功率要高。BBA的电动车,比同级的燃油车卖得便宜,但乏人问津。

无疑,BBA在华高端市场迎来的挑战,将一年比一年严峻,BBA中现在没有谁,能顺利地把燃油时代的品牌光环,转移到新能源车上,豪华品牌在中国生存模式也急速在迭代,要么变得有性价比,能与高端新势力在智能化一较高下,要么把自己变成奢侈品,不管燃油和纯电,都保住高溢价的身份

宝马明显在走第一条路,改变现有产品布局,进行技术革;,而保时捷在走第二条路,路特斯、极星,明显是受Taycan调性启发发展出来,用奢华、极致服务小众人群的品牌;至于奔驰,试探着在走结合的道路,EQ系新车攻势不减,先锋豪华的概念打对标的就是年轻高消费力群体;至于奥迪,明显落后于两大对手,在华电动化还没摸着门路,而且再不改变,雷克萨斯今天遭遇量价齐跌的困境,可能是奥迪明天要面对的现实。

写在最后

德系品牌的反攻要到何时?

“扛不住了,又大降价”、“给大众反向贴牌”、“保时捷曾找中国车企合作”......

今年注定是德系车企的多事之年,尤其在“一汽-大众多条油车产线停产”、“”中国市场不佳、大众调低全年交付量"、“大众投资小鹏共同开发新电动车”等一连串事件后,如果单看各大社交平台,那么德系品牌就是一副“燃油朝不保夕,新能源羸弱”的老者形象。

而事实上,通过走访广州各大德系经销门店,我们发现德系品牌所面对的,依然是其他合资车系,正在经历的转型之困,虽然“价格噱头”再刺激不起疲软的消费力,但凭借基数庞大的燃油车,德系车的市占率稳定在20%区间,而且在高端市场,BBA依然有拉动传统高端消费力的吸引力。

这都表明德系车企,过往曾把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转型想简单了,但德系品牌绝对不会坐以待毙,轻易放弃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即便在“大象转身”叠加漫长淡季,燃油基底+新能源反击,德系迭代的速度依然居于合资派系之首

4月份上海车展品牌之夜,大众、宝马、奔驰无一不把C位给到自家的电动车;下半年,南北大众ID.7上市,而在BBA方面,除了买入上汽纯电平台的奥迪,奔驰也将在2023下半年,将EQ系列扩充到17款,国产的宝马i5也新近亮相。而对内,也做好渡过“漫长淡季”的准备,据了解,大众将通过提高价格和削减成本来改善今年下半年的财务状况。

是的,德系品牌变得“人间清醒”,中国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新能源车的偏爱是一个越来越快而且“回不去”过程,无论是大众主动与上汽、小鹏等中国车企合作,还是宝马一再强调“家在中国”,核心都是加快自己的步调,在主流购车人群,完全认同智能化体验和价格体系前,利用自己的雄厚家底,争取到市场主动权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也许多年以后回看,2023年会是德系品牌的第一波“反攻”,也是最痛定思痛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