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荆州8月3日电 (记者 陈溯)随着夕阳西下,荆州市长江沿岸的一个风景秀丽的街区逐渐开始人潮涌动、熙熙攘攘,不少主播来此直播,引得游人驻足观看。这里正是沙市洋码头文创园,曾是一座货物集散的老码头,斗转星移,“老码头”如今已变身长江沿岸的文旅“新名片”。
千年老商埠迎新生
沙市码头有着近3000年的悠久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楚郢都外港。由于因为水陆交通便利,沙市码头成为全国主要的货物集散地,1895年,沙市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四大内河港口之一,多国陆续在此设领馆、修码头、开商行,本地人也将这里称为“洋码头”。
(资料图片)
沙市洋码头文创园 主办方供图20世纪中期,沙市大力发展轻工业,沿江陆续建起了“活力28”、白云机电等一批当时闻名全国的企业厂房,一度十分繁荣。然而,随着公路、铁路的快速发展,洋码头功能日渐衰弱,一些企业也关停,江边厂房被废弃,一些居民建设的私房及商贸市场的野蛮聚集,导致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排长江。
当地居民李女士向中新网记者表示,以前这里的环境很脏乱,都是一些旧厂房和破房子,长江的岸线景观被厂房遮挡,污水也直接排入江中。
近年来,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建设指引下,我国开始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其中的重要节点,荆州市沙市洋码头历史文化街区开始酝酿建设。2016年起,荆州市政府启动了荆江沙市段(柳林洲大市场--沙市汽渡码头)生态修复与保护PPP项目,并于2019年正式开始建设与改造,将项目名称定为“沙市洋码头文创园”。
通过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性规划修缮和生态环境整治,将洋码头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集岸线整治保护、生态环境呵护、历史建筑维护、文化艺术守护的“荆州示范”,使曾经的“工业锈带”变身为如今的“生活秀带”,彻底改变了荆州的滨江风貌。
焕活历史遗产
沙市洋码头历史文化街区保存了现代工业厂房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万平方米,包括怡和洋行、安利洋行、吉祥花号、民生公司大楼、打包厂、老候船室、天主教堂、活力28厂房等50余处20世纪的老建筑。
这些老建筑有的改造成了工业遗产博物馆,打造“江汉明珠—沙市工业成就展览馆”,有的进行了功能重塑,引进了文创办公、艺术工作室、文创零售、文化剧场、休闲餐饮、酒店民宿等业态。
在白云机电厂区旧址,这里已经变成了户外体育运动公园,布置有11人制标准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儿童游乐设施等体育设施,与东侧柳林洲生态公园串联,形成滨江运动休闲区,每天来此锻炼的居民络绎不绝。
对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历史景观的保护,让这些见证城市历史兴衰荣辱的“活化石”留下了城市记忆、焕发了新活力。
引爆“夜经济”
经过2年多时间的改造与建设,目前沙市洋码头文创园实现了长江沿线生态修复和滨江洋码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双发力”,洋码头历史文化街区生态性、宜居性、生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沙市洋码头文创园也已经成为居民和游客首选的夜游“打卡地”,成为荆州“夜经济”的新地标。
记者看到,夜晚的沙市洋码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相比白天更加生机勃勃,路边摊、酒吧、娱乐设施、灯光秀、路演、健身场地等夜间项目吸引着众多游客,更有不少主播在夜晚的文创园进行直播。
沙市洋码头文创园下沉广场灯光秀场 中新社记者 陈溯 摄据统计,文创园夏季平均人流5千人次,周末日均人流达万人次,活动期间日均人流达到3万人次,高峰人流达5万人次。沙市洋码头文创园已成为荆州夜游的标志性地点,伴随着升腾的“烟火气”,点亮了荆州的“夜经济”。
湖北沙市洋码头文创园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婷婷向记者表示,项目的建设已成为沿江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和工业遗址利用的新探索,成为荆州在长江沿线上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下一步,将继续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按照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奋力争创国家级夜间文化的旅游消费集聚区,成为长江沿线最具文化魅力的城市地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