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坛精选录》《云韶集》《词则》《白雨斋词话》……汇集晚清镇江著名词家陈廷焯毕生心血的皇皇巨著《陈廷焯全集》正在编辑出版中,明年有望面世。令全集主编钟锦副教授深感遗憾的是,陈廷焯的两部稿本《杂诗偶采》和《杜诗选》目前下落成谜。钟锦希望知情者能积极提供线索,以期《陈廷焯全集》编撰不留遗憾,同时也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陈廷焯及其词学积累更多有价值的文献。
(相关资料图)
南京图书馆藏稿本《词则》书影
一代词家,成就斐然名声不彰
“我觉得在近代词论家里,陈廷焯的理论最成体系,视野最广阔,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应该算最好的了。只可惜他去世得太早,以致生前名声不彰,这对他是件不公平的事。”昨天上午,记者电话联系上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钟锦,正在为《陈廷焯全集》进行最后编校的他谈起陈廷焯寂寥的身后事,言语里充满憾意。
镇江市图书馆藏《白雨斋词话》书影
陈廷焯和况周颐、王国维并称“近代三大词论家”。在钟锦看来,以《白雨斋词话》为代表的陈廷焯词论专著,达到了近代词学的巅峰。他希望通过《陈廷焯全集》的编撰,能让世人更多地了解这位著名词家,将陈廷焯及其词学研究,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
清咸丰三年(1853),陈廷焯出生于丹徒(今镇江市区)。陈家世居镇江西门内堰头街,家境殷实。太平天国战乱期间,陈家避难,全家迁至泰州。此后,陈廷焯随家人长期居住在泰州。光绪十四年(1888),陈廷焯中乡试;次年赴京参加会试,不中。陈廷焯遂以著述、授徒为业,中年又潜心医理,颇能济人。光绪十八年(1892),泰州白喉流行,死者日以百计。八月十一日,也就是陈廷焯五子陈兆馨出生的第二天,陈廷焯一早起来,来不及用餐,便赶往邻里给染病的小孩看病,不幸感染白喉,遂致英年早逝。陈廷焯死后,归葬镇江郊外。
据钟锦介绍,近年来陈氏后人多方打探陈廷焯及其夫人合葬墓的具体墓址,可惜未果,大约其墓地已湮没无踪。不过,位于泰州八字桥的陈氏老宅,今尚存。
陈廷焯,这位镇江乡贤的事迹,在《丹徒县志摭余》《续丹徒县志》等地方志里有所记载。如《续丹徒县志》说他:“天资颖异,博览群书,尤致力诗词。温柔敦厚,上溯《风》《骚》,时论推服。”钟锦相信,随着《陈廷焯全集》的刊刻行世,世人对陈廷焯在词学方面的斐然成就,将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全集编撰,珍贵文献汇为一帙
镇江市图书馆藏有陈廷焯代表作《白雨斋词话》的晚清刊本,这是陈廷焯身故后,由其父陈壬龄组织刊印行世的通行本。卷端题“丹徒陈廷焯亦峰著”,陈廷焯字亦峰。由“丹徒”二字可见,虽长期居住在泰州,陈氏家族对于丹徒的桑梓之情,仍是萦系于心。这部刊本共八卷,经过了陈壬龄的删订。陈廷焯关于艳词以及自著词的论述,都已被删略。《白雨斋词话》稿本目前存于南京图书馆,计十卷,堪称天壤间的孤本。
陈廷焯现存的专著,不止《白雨斋词话》一部。据了解,陈廷焯存世的几部稿本,其中《云韶集》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即由陈廷焯四子陈兆鼎捐给南京国学图书馆(即今南京图书馆);2014年,长期珍藏于陈氏后人手中的《白雨斋词话》稿本以及《骚坛精选录》《词则》这两部稿本,由陈氏后人一并捐赠南京图书馆。
身为词学博士,钟锦是从研读《词则》和《白雨斋词话》开始,走进陈廷焯的词学世界的。后来,他有缘结识定居上海的陈廷焯之孙陈昌,也即陈兆馨之子,更多地了解到陈廷焯的家族历史。1964年陈兆馨去世时,为陈昌留下一部陈廷焯的稿本《骚坛精选录》。陈昌说,父亲退休后还不时将该书置于案头翻阅。该书被捐赠南京图书馆之前,一直由陈昌仔细珍藏。
钟锦动情地表示,相较不少文化名人后代的“敝帚自珍”,陈氏后人将先人珍贵稿本慷慨捐献的胸襟与气度,令他十分感佩,这体现出陈家优良家风以及文化血脉的传承与赓续。
陈氏后人悉心珍藏的这几部稿本,为《陈廷焯全集》编撰提供了基础文献。据钟锦介绍,全集由他和彭国忠教授主编,编撰始于2017年,2020年已基本编成,现存的由陈廷焯编、著的相关珍贵文献被汇于一帙。全集明年有望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印行面世。
读词学博士期间,钟锦师从叶嘉莹先生。《陈廷焯全集》编撰过程中,钟锦和叶嘉莹有过一次深入的谈话。谈话资料经钟锦整理后,以《有关<陈廷焯全集>序言的对话》为题,将刊于《陈廷焯全集》卷首。这是一段妙趣横生的对话。叶嘉莹对陈廷焯在词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同样给予了高度评价。
两部稿本,下落成谜广求线索
陈廷焯究竟编著过多少著作?恐怕没有人说得清楚。出于专业研究的需要,钟锦对和陈廷焯有关的各类线索,一直非常关注。《杜诗选》《杂诗偶采》这两部手稿如惊鸿一瞥,迄今下落成谜,成为钟锦心头的一大遗憾。他希望通过媒介广为征求这两部手稿的相关线索,以期即将面世的《陈廷焯全集》能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成为全璧。
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周采泉《杜集书录》。在这本书里,周采泉称自己经眼过陈廷焯的稿本《杜诗选》:“是选共选古今体诗六百六十三首。分体编次,有注有批,注中引仇、浦、杨各家,间亦有自注。考证明确,言简意赅,亦笺注之上乘,而批语尤佳。”
钟锦告诉记者,周采泉是浙江宁波人,他经眼的《杜诗选》是向许德高先生借观的。许德高是镇江人,1957年已经去世。稿本《杜诗选》后来一直渺然无踪。钟锦认为,该书应该尚存人间,而且藏书地很可能在镇江、泰州一带。记者随即联系镇江市博物馆和镇江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请求在馆藏目录里查找有无《杜诗选》一书。但令人遗憾的是,《杜诗选》并不在这两家收藏机构。
稿本《杂诗偶采》,十多年前出现在一家收藏品交易网站上,仅有一页书影,现今同样下落不明。钟锦说,从这页书影内容来分析,《杂诗偶采》似乎是陈廷焯手录评骘师友诗歌的著作,“由于陈廷焯生平研究资料较为匮乏,如果能找到这本书,无疑会给我们提供重要的材料”。
钟锦认为,《杂诗偶采》和《杜诗选》一样,应该尚存天壤之间。他希望能够早日寻得这两部稿本,将其纳入全集,为进一步研究陈廷焯提供必要的文献。如您能提供相关线索,请与wozhanshi13@163.com信箱联系。(记者 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