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看到心动的观点忍不住收藏整理」这种心态?
收到个问题,很有代表性:
(资料图片)
古典老师:我发现自己有严重的“信息松鼠症”——特别爱收集、囤积,总是希望
所以经常出现的场景就是电脑爆满、手机爆满、收藏爆满,妥妥的信息溺水者……而且看到了如果不收藏整理,简直难受到不行,好像是一种强迫症一样。
因此,如果没时间,我宁愿完全不刷星球“精华区”。否则没时间整理会很难受。但仍会忍不住每天追“古的idea”,看了精彩内容又想收集整理,啊哭了……如何正确、有效地打开和学习“精华”
我把这个问题定义为:如何面对看到心动的观点不由得想要收藏整理这种心态?
01
希望捞光大海的人
有一片知识的大海。
知识就像海里的鱼儿,路过的人需要,就捞起来几条,吃了赶紧上路。
但有个赶路的人,站在海边,看到一片海,就站着不走,非要打光海里的鱼儿,然后才愿意出发。你说,这路人是个什么心态?
我不是讽刺这个路人,我有点心疼他。
他要么是在过去遇到过一场饥荒,饿怕了,所以看着很多鱼,一定做成鱼干儿,才能踏实上路。
要么是过去辉煌过,比如说,他过去曾经抓住过一个池塘里的每一只鱼,全部罗列出来,摆在岸边,村里的人啧啧称奇,说他是百年不遇的天才。
但是我要拍拍肩膀,提醒他。
你的目标是赶路,不是抓鱼。
你面对的是大海,底层是通着的。大海没边儿,你抓住一条,
我会告诉他——你可以学着:够吃就前行。
02
学着与搞懂
学习上,我们时常会混淆这两个概念——学着
我小时候有一套经典教材,叫做《Look Listen and Learn》,讲到了英语学习的精髓,就是看、听,然后习得。
因为英语是一门技能啊,技能就是钓鱼心态,听一个句子,看一个句子,然后自己重复几遍。就会
没有人会穷尽英语所有的句子,然后才开始学习第一句吧。
还真不,我国英语教学在这个上,就走过10年的弯路。比如,一
当年的英语教学,就是犯了把技能当学科研究的错,效率极低。
反过来说,很多孩子丢到国外1-2年,口语就很溜。好好地刷完100篇论文,阅读能力也提高了起来,这都是习得,而非研究的成果。
今天,我们阅读到底是为了搞懂,还是为了习得?
肯定是习得。
要说搞懂,我想谁也不会说“通过阅读《动心》,我搞懂了人类动机”,也没法说“通过读《跃迁》,我搞懂了职业是如何跃迁的”。
我们顶多只是在一个小领域,多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面对一片知识的海域,好的策略是,吃到几条鱼,填饱肚子,就继续往里开。
千万不要在第一片海域,就非要打尽海里的鱼。
够吃就前行。够吃就前行。够吃就前行。
03
不懂也能学会
也许有人会特别特别困惑,不懂也能学吗?
当然可以,你打开电灯,电就来了。
怎么来的,为什么能来,怎么亮的?灯泡的原理你也许了解,LED呢?
鸟儿一辈子不知道
那怎么区分我们该研究,还是搞懂呢?
我们进入一个领域,最好要迅速判断这是一个技能领域,还是一个知识领域。
知识领域的重点是给自己画出边界,学深。
比如说你说要搞懂心理学,我就真的呵呵了,你一辈子都没法穷尽。
但是你说要快速理解经典,这基本上是个好大学的心理学本科+研究生的水平。但如果快速地了解《动机心理学》的全貌,共读2个月,慢一点3个月就足够了。
如果你只想知道怎么建立微习惯,可能4小时读书就足够了。这个时候,找个高人、好的知识源头给你划重点,拎框架就很好。
技能领域的重点,是给自己找场景目标,练熟。
要写作,那就参加知识IPO;要学英语,那就确定要1个月以后可以带着外国朋友旅游开会了;要学咨询,那就能帮周围的10个人解决问题。
这种技能的成长有点像游牧,并不追求一上来占领草原,而是一个个的景点走过去。
为什么学知识需要定领域,学技能要定场景呢?
因为知识学习贵在“深”,像打井,定好领域挖下去,才能挖到水。把整个草原都刨满半米的坑,那是土拨鼠。
而技能学习贵在“熟”,大家都知道要转身翻腾720°,但只有你能做到,这就是牛。
懂不懂如何翻转,
当然,为了技能更“熟”,很多人都是该领域的专家。但钻研这个领域的知识,还是为了技能的更高。
同样的,为了更“深”地理解一个领域,学者们也是搜索、做实验的高手,熟手。
我们完全可以在不搞懂的情况下,学着做任何东西。
有那么多人快快乐乐地过了一辈子,根本不懂积极心理学。反倒是很多人非常痛苦和郁闷,于是走上了搞懂一件事情的道路。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知识是资源,不是目标。
够吃就前行。
04
什么是必须搞懂的?
有一个领域,你必须越来越懂,也越来越熟练。
这个领域,就是搞懂自己。
拿开头的问题为例,你面对这件事,相比较问我,反而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有“信息松鼠症”?
到底是掌控欲,还是成就动机?还是这件事带给过你归属感?那么这个囤积的策略,在这个阶段, 到底有给你带来的更多是掌控,还是失控;是成就还是沮丧?是归属感还是孤独感?
这些更深层的事,期待你自己去想。
那是你自己的第一片海,我这个渔民,进不去也没法